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双碳”工作从顶层设计到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从工业、能源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到发展绿色能源、低碳交通等工作,都在陆续推进。从国家出台的政策看,主要内容围绕减少碳排放设立目标,对于高碳排放企业进行管控以及鼓励节能、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为主。此外,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助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具体表现为“十四五”期间的工作重点,鼓励风电、光伏发展,以减少电力行业产生的碳排放。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成品油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立足于能源需求现状,把握变化趋势,抓紧制定和实施“双碳”行动方案,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健全行业碳排放制度。

1  成品油行业发展现状

2021年,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成品油行业发展势头趋好,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炼油能力持续增长,成品油产量稳步增加,受本土多点散发小范围疫情影响,成品油需求弱势复苏,成品油出口量延续缩水,成品油价格大涨。

1.1  炼油能力持续增长,原油加工量稳步增加

2011年以来,我国炼油技术不断改进,炼油设备也不断调整优化,清洁化和提质增效成为了技术改进的主要特征,炼油能力和原油加工量一路保持增长走势,如图1和图2所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炼油能力从7.92亿t/a增至8.86亿t/a,增长11.9%;加工量从5.24亿t增至6.48亿t,增长23.7%。2021年,我国炼油能力突破8.93亿t/a,同比净增1140万t/a,原油加工量突破7.08亿t大关,同比增长9.3%。


“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图1  2011—2021年

我国炼油能力及增速

“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图2  2011—2021年我国原油加工量


从产能占比看,炼油行业形成中国石化(31%)、中国石油(24%)、地炼(28%)、其他炼油企业(17%)“四分天下”的格局。“十四五”期间,炼油能力的继续增长将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国,此外,炼油能力过剩背景下成品油行业将持续转型升级、结构调整。


1.2  原油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对外依存度首次回落


2021年,随着我国炼油能力的增强,原油产量取得突破,但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原油产量1.99亿t,比2019年增长4.2%,两年平均增长2.1%。2015年之后,受低油价高成本等经济效益差的原因,我国原油产量逐年下降,到2019年才扭转三连跌的局势,开始实现正增长,如图3所示。


“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图3  2011—2021年

我国原油产量及增速


2011年以来,我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2021年,由于国内市场与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的变化,我国进口原油5.1亿t,同比下降5.9%,对外依存度首次回落1.8个百分点至71.7%,如图4所示。


“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图4  2011—2021年我国原油

净进口量及对外依存度情况

1.3  成品油产量稳步增长,供应能力有所保障


我国成品油产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产量下降0.44亿t之外,其他年份均实现正增长,但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增速逐渐放缓。2021年,成品油产量为35738.2万t,同比增长7.9%,如表1所示。2021年4个季度的成品油产量分别为8462.7万t、8857.9万t、8892.5万t、9526.0万t,同比分别增长11.17%、9.95%、0.22%、10.9%。总体而言,中国成品油市场需求回暖、油价快速上涨和国内一些炼化项目竣工投产,成品油产量同比大幅增长,国内成品油供应能力有所保障。

表1  2017—2021年我国成品油产量                                                                                           万t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汽油产量
13276.2
13887.7
14120.7
13171.7
15457.3
煤油产量
4230.9
4770.3
5272.6
4049.4
3943.9
柴油产量
18318
17376
16638.3
15904.9
16337
成品油产量
35825.1
36034
36031.6
33126
35738.2


1.4  成品油消费仍处于增长态势,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017—2021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成品油消费骤降,如表2所示。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成品油消费,导致成品油消费增速下降较大,降至-0.8%,首次出现负值。2021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3.2亿t,同比增长10.3%,基本与2019年同期持平,两年平均增长1.9%。但基于新能源汽车的替代,增速有所下降。

表2  2017—2021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                                                                                     万t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汽油消费量
13276.2
13887.7
14120.7
13171.7
15457.3
煤油消费量
4230.9
4770.3
5272.6
4049.4
3943.9
柴油消费量
18318.0
17376.0
16638.3
15904.9
16337.0
成品油消费量
35825.1
36034.0
36031.6
33126.0
35738.2

2021年,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1.4亿t,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6.9%,主要由于乘用车销售市场向好以及居民出行意愿持续释放;柴油表观消费量1.5亿t,同比增长4.5%,与2019年同期相比均基本持平,主要因2020年疫情受控以来国内经济较快恢复,加之出口、投资较好拉动柴油需求;煤油表观消费量0.3亿t,同比下降2.2%,两年平均下降8.4%,煤油受疫情冲击最大,需求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当前,国内中短途航线需求逐步恢复常态,但国际航空出行仍然受限。

2011—2021年,我国消费柴汽比总体呈现先下降后平稳波动的变化趋势,2021年柴汽比下降0.18至1.05。2011—2017年,国内消费柴汽比大幅下降,降至1.20。2017年以后,国内消费柴汽比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2018年小幅上升后开始平稳波动,波动幅度较小,但比值仍然大于1,如图5所示。


“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图5  2011—2021年国内消费

柴汽比变化趋势

1.5  成品油出口配额大幅下降,是现阶段化解过剩的重要手段


我国成品油市场长期处于供需过剩的不平衡状态,出口成为缓解库存压力的重要手段。2021年得益于良好的防疫成果,成品油需求逐渐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随着国内大小炼厂的陆续建成投产、成品油出口受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成品油供需差量略有放宽,如图6所示。2021年,我国成品油供需差量达到3764.2万t,同比下降9.2%。其中,汽油、煤油、柴油供需差量分别为1419.8万t、700.2万t、1644.2万t,同比分别下降8.5%、4.3%、11.3%。成品油净出口3764.2万t,同比下降20.8%。其中,汽油、柴油、煤油净出口分别为1419.7万t、1644.2万t、700.2万t,同比分别下降8.5%、11.3%、4.3%。


“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图6  2016—2021年成品油供需差、

成品油净出口情况


基于对能源安全的考虑,国家对企业成品油出口配额进行了明确规定,市场供需过剩的情况有所改善,净出口量呈现下降趋势,成品油市场逐渐由出口转向内销。2016—2021年,成品油供需差和净出口均表现为先上升、后小幅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后者变化幅度小于前者,体现了我国成品油出口是缓解国内供需过剩压力的重要措施。成品油净出口增速呈下降趋势,波动幅度较大。

成品油出口方面,与2020年国内成品油出口配额相比,2021年缩减2141.6万t,同比下降36.3%。2021年第一批总量为2949.6万t,同比增长5.4%;第二批仅750.0万t,同比大跌73.2%,各单位获得配额数量亦有明显缩减;第三批总量61.0万t,多数以内部调整结构的方式下发至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化集团和浙江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出口配额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置换调整下,整体额度为0,无变化,如表3所示。


表3  2021年中国成品油出口配额统计


                                                                                                                                                                      万t


企业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中国石化
967.0
240.0
171.0
95.0
51.0
-51.0
中国石油
901.0
80.0
282.0
-
43.0
-43.0
中国海油
283.8
-
71.0
-
-
-
中化集团
246.8
13.0
60.0
-
25.9
-2.9
中国航油
3.0
-
4.0
-
-
-
浙江石油
200.0
-
52.0
-
38.0
-
中国兵器
15.0
-
15.0
-
-
-
合计
2616.6
333.0
655.0
95.0
157.9
-96.9


1.6  国际油价整体上涨,成品油价格大幅上涨

2021年,国际油价呈震荡冲高后下挫的走势,布伦特原油期货全年均价为70.95美元/桶,较2020年的43.21美元/桶上涨64.18%,如图7所示。前三季度,世界经济与需求逐渐复苏,但“OPEC+”减产协议等综合措施导致供应端受控,国际油价大幅攀升。第四季度,美国通胀率持续走高,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新冠病毒再度变异并向全球蔓延扩散,加剧疫情形势,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美国联合多个石油主要消费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油价转为弱势震荡下挫。

“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图7  202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2021年,全球疫情形势好转、石油需求提振、上游投资减少、OPEC+限产、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国际油价整体呈上涨态势,价格创近三年历史新高。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油价变化多次调整,以上调为主。2021年,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共经历25次调价窗口,其中15次上涨,6次下调,4次不作调整。标准汽、柴油价格年内每吨分别累计上调1485元、1430元,折合升价,92号汽油每升累计上涨1.17元,95号汽油每升累计上涨1.23元,0号柴油每升累计上涨1.22元


2  “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发展问题


作为我国油气行业最主要的参与主体,成品油行业由高碳向低碳甚至无碳业务的转型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成品油行业的发展受“双碳”目标的影响较大,根据实地调研访谈,总结出成品油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短,减排任务重大而艰巨

截至2021年底,已有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时间节点。如表4所示,大多数国家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且依据国情作出不同承诺,如加拿大宣示相关政策,法国、德国规定相关法律等。我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到碳中和仅相差30年,比发达国家缩短了30—40年,时间极其紧迫。


表4  部分国家碳中和进展情况

进展情况
主要国家和地区
目标日期
自主减排承诺
乌拉圭
2030
执政党联盟协议
爱尔兰
2050
提交联合国
哥斯达黎加、斐济、马绍尔群岛、斯洛伐克
2050
法律规定或草案
瑞典
2045
丹麦、法国、德国、匈牙利、新西兰、西班牙、英国
2050
政策宣示
奥地利、冰岛
2040
韩国、瑞士、葡萄牙、南非、挪威、日本、智利、加拿大
2050
中国
2060


在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能源利用强度每年或将以约3.8%的速度下降,2035年左右碳达峰,到205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将分别占比12.2%、8.4%、13.9%、10.2%、46.2%、9.2%,非化石能源占比升至65.6%。大幅降低化石能源用量意味着必须加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任务重大而艰巨。

2.2  出口配额分批下放规则,有悖市场经济

成品油出口配额的严格控制有效缓解了我国成品油“大进大出”式经营模式,对环境、市场产销均衡等带来的巨大压力,积极推动了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成品油企业依据商务部分批下放的当年成品油的出口配额提前调整出口量,但不同批次成品油出口配额差距较大,企业的成品油库存量与下放的出口配额往往存在差距,加之审批流程较长,以及一段时期的出口配额需按品种细化到每个炼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品油出口的灵活性,使得国内外市场上成品油供需自我调节能力变弱,有悖市场经济。

2.3  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加大,高碳企业面临资产搁浅

“双碳”目标要求大部分行业在30—40年时间内大幅降低碳排放,甚至实现净零排放,这一过程将会给成品油企业带来一定风险。在“双碳”目标推动下,金融机构倾向于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不利于石油流通项目融资,导致新增产能受限、断贷与资本撤出等;现有绿色发电技术受限,或将增加终端电价上涨压力,并导致整体能源使用成本的上升;油气等高碳产业和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盈利下降等风险,可能产生不良资产、搁浅资产。

2.4  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冲击成品油零售市场

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拉动以及充换电站的大量建成,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传统燃油车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双碳”背景下,传统的燃油汽车势必被新能源汽车取代。随着传统燃油汽车的逐步退出,未来成品油零售市场势必会进入逐步饱和的阶段,市场竞争也会愈发激烈,在部分社会经营单位的疯狂扩张、不正当竞争下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这势必影响“双碳”目标的完成。

2.5  氢能产业缺乏总体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氢能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缺乏国家层面总体统筹和顶层设计以及规范和引导。虽然我国在副产氢纯化、气态储氢等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政策红利释放,产业投资加大,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氢规模和燃料电池汽车总量仍然很小。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仍未实现规模化运行,市场推广力度较差,存在以下问题:无序发展现象严重,技术装备差距显著,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不支撑大规模推广。

3  “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发展思考

“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将加快布局并积极稳健发展新能源业务,统筹推进“油气氢电”业务发展。基于上述成品油行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从国家和企业层面为“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3.1  国家层面

加大力度完善监管体系,构建公共监督平台。政府进一步完善成品油行业监管体系,公开透明行业资源、价格等信息,加大对公开虚假信息等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授权专业机构依据法规对成品油炼化存储企业进行管理,构建“政府主导、第三方监督、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监督体系;基于“互联网+”构建成品油行业监督平台,完善成品油质量环保信息公开体系并实时更新信息,便于政府、公众、第三方机构进行查阅和监督。

商务部集中下放出口配额,降低企业调节压力。基于我国能源安全和“双碳”压力,我国对成品油出口采取配额制。分批下放出口配额有助于国家时刻依据市场变化对国内供求进行调节,以缓解产销和市场失衡。随着我国出口贸易方式转变,出口配额分批下放不利于市场供求和企业库存的自发调节。若成品油整年的出口配额一次性发放,出口企业既能自如调整出口时间,以求利润最大化;还能统筹国内汽柴油销售,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发展。在“双碳”压力促使下,成品油行业相关政策持续收紧加剧了行业竞争压力,以炼油为主的企业盈利空间逐渐下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节能降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淘汰高耗能低效产能以提高能源效率,推进产业提质升级成为成品油企业的重要任务。国家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发展有利于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能动性,提高能效,降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为企业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政策及资金方面的重要支持。

明确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在氢能产业发展上,国家需明确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政策的支持标准和时限,更加细化、实化、具体化相关指标和任务,以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针对项目核准、规划、用地、安全、环保等行政许可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加快下发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规范加氢站报建审批及证照办理流程,督导相关地市政府尽快明确建站补贴及运营补贴标准,加速推进加氢站的安全运行及良性发展。尽快出台车辆补贴政策,要有可预测性、可预期性,鼓励氢燃料电池车尽快实现规模化运营发展。

3.2  企业层面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业务转型。成品油企业应转向油气化工协同发展,采取购入水电等绿色清洁电力等措施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有序”替代,同时契合市政府的政策要求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业务低碳转型升级,加速向集加油、加气、加氢、充电、新能源、非油等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转型,推出具有企业特色、符合清洁能源定位的产品,并且发展线上线下结合服务营销的销售方式,以实现成功转型。

加大新项目的布局和规划,加速推进“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型炼厂”转型。随着成品油需求减弱,成品油行业在原油炼制环节不断布局和规划新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减少轻质油品生产,多产炼油特色产品与化工原料,开发生产高端化工新材料,减少成品油的产品占比,提升产品附加值,充分挖掘现有装置的潜力和链条延伸力,优化产品结构多样化和特色化,使“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型炼厂”转型。

构建价格风险管理体系,应对国际价格频繁波动。新形势下,成品油供需失衡、政策放宽、市场竞争增加、疫情叠加“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得成品油价格波动频繁而剧烈。企业在经营的现有模式下,应系统化构建价格风险管理体系,创新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合同加强供应商与客户的履约能力,利用大数据构建数学模型以精准分析历史数据和现实影响,预测价格波动,从而科学有效地管理价格风险。

立足石化企业自身优势,顺应国家政策发展氢能。成品油企业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联合大学等研究机构、氢产业链上其他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加快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企业秉持绿色低碳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发挥国内富氢油田和油品销售网络优势,积极推动能源供给转型,同时契合各省(市)发行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氢能源的研发利用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当地企业深入合作,通过增设加氢功能、油氢合建、新建收购和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规划站点布局。


信息来源:现代化工

章转自:轻烃吧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及业内人士投稿,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本站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仅供参考和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